你的位置: 天博TB > 音乐知识 > 钢琴技巧

郎朗和李云迪之后谁是中国最优秀的青年钢琴家?

2024-02-17 01:34:01

  郎朗和李云迪之后谁是中国最优秀的青年钢琴家?履历上,王羽佳和郎朗师出同门,且都在少年时代就声名鹊起。张昊辰和李云迪则都是不到二十岁即斩获国际钢琴比赛头名。演奏风格和为人个性上,王羽佳与郎朗同样张扬奔放、我行我素天博TB综合体育登录入口,张昊辰则更趋近李云迪的温润内敛。

  然而,王羽佳和张昊辰都在采访中对人的称谓表示过抗拒。作为古典音乐界的青年钢琴家,他们实际早已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风格。

  在网上搜索王羽佳的名字,总会跳出很多条炫技集锦。她的确有着与生俱来的技术天赋。她说自己很少特别去练技巧,但大家都感觉很难的曲子,她总能轻松弹出。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起了王羽佳叹为观止的弹奏速度和触键力量,让她能从容驯服钢琴史上的诸多高难作品。出众的身体素质更能让她长时间演奏而不显疲惫。

  技巧、速度、力量、耐力正是钢琴演奏中最吸引眼球的特质,也能带给听众无与伦比的爽感。这也是王羽佳能迅速走红的原因。

  然而王羽佳坦言,如果技巧是她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,就表示演奏还不够好。她把一段音乐弹得凌厉炫目,不是要表现技巧,而是因为凌厉炫目就是她对这段音乐的理解。

  这段话也揭示出王羽佳演奏的核心特质。她的速度和力量虽然带给听众至高的感官享受,但她更可贵的能力是对作品感情的捕捉和传达。无论是高亢激昂,还是温婉抒情,亦或奇诡神秘,王羽佳都能弹得由心而发,诚挚饱满。感情或汹涌如波涛,或涓涓如流水,或氤氲如云烟,注入听者心灵。

  《彼得鲁什卡三首钢琴套曲》是最难弹的钢琴独奏作品之一,王羽佳的演绎除了技术凌厉,也洋溢着纯真激越的青春活力。在斯卡拉蒂的三首键盘奏鸣曲中,情感的流动清澈如泉,忧郁如梦,令人流连忘返。而到了

  整张专辑份量最重的作品是勃拉姆斯《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》。它包含26首变奏,短促多变,捉摸不定,勃拉姆斯却又要求演奏必须体现整体性。王羽佳的技巧优势在此充分发挥,既弹出每一首的独特变化,又能疾而不乱,节奏明晰,建立起贯穿始终的一体感。她也用自己激荡的生命力冲淡了勃拉姆斯固有的老成哲思。虽然深度略欠,但对于一名时年23岁的钢琴巨星,尽显青春锐气的演绎也是理所当然。

  在充沛饱满的感情传达之外,王羽佳也体现出对感情渲染程度的精准把握。她做到了激昂而不招摇,抒情而不甜腻,神秘而不离奇。绝佳的平衡感让她的表达足够自然,避开了过犹不及的陷阱。

  相比录音室专辑,王羽佳高技术、强爆发、情感驱动的演奏风格更适合现场,也更适合俄罗斯浪漫作品。她自己也说过,感觉自己体内流着俄罗斯的血液,趁年轻时想要先将俄罗斯音乐弹透彻,那些需要更深刻思考的德奥作品可以留待日后。

  的确,俄罗斯钢琴名作大都难度奇高,其情感表达相比德奥作品更直接感性,壮怀激烈,这与王羽佳的演奏风格是天作之合。

  这就不得不提到2023年1月28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。王羽佳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:在一场音乐会中完整弹奏拉赫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和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》。

  拉赫的第二、三钢协难度位列古典钢琴作品金字塔的顶端。对于普通钢琴家,现场能完整弹奏其中一部已经是体力和精力的极限,而王羽佳竟一口气弹了五部作品,最后还献上返场曲。

  她把难度最高、长度最长的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放在压轴演奏。只听其中最后一个乐章,我们便能窥见她的能量和掌控力。即使之前已经弹了三个半小时、四部巨作,乐章中那些狂欢气质的乐段仍呈现出疾风骤雨般的速度与力度,钢琴在与乐团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势均力敌的能量。在中段的主题重现和靠近尾部的华彩乐段中,王羽佳甚至继续提速。在慢速抒情段落中,她仍不忘精细处理,突出的轻重变化并衔接短暂的喘息,刻画出一个挣扎却执着的灵魂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进行最后的求索。临近结尾,王羽佳先抑后扬,瞬间释放出突破天际的情感冲击力,在不见极限的上升中迎来辉煌的收尾。

  这场史无前例的音乐会不只是王羽佳技巧和耐力的代表作,也证明了她对作品的深刻理解。她的情感高点排山倒海,情感低点又能直抵人心。高和低的反差既构建出惊心动魄的戏剧起伏,又传达出灵魂深处的激烈搏杀。粗犷厚重与抒情诗意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中水融,这是俄罗斯音乐的灵魂,也是王羽佳的灵魂。

  如果说王羽佳是一个钢琴舞者,张昊辰则更像个钢琴哲学家。听过张昊辰在2009年范·克莱本钢琴比赛上斩获金牌的演奏,相信多数人都不会怀疑,他跟王羽佳有着同等级的技巧。如果他想,也可以弹出王羽佳般的速度和力量,但是张昊辰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风格。

  小时候的张昊辰性格孤僻,喜欢避开别的孩子独处。这让母亲觉得他脑中可能有自己的抽象世界,而音乐有益于脑力开发,就帮他报了钢琴课。张昊辰也自陈,从小就喜欢想,想通什么就好像大脑做了精神一样。

  这种内向思考的特质也融进了他的演奏风格。“我把技巧分为硬技巧和软技巧。前者是能多快、多响、多精准等等,后者则包含触键的体系、音质、色彩的变化与控制。”从他的演奏中,也能明显听出对软技巧的重视多于硬技巧。与直抒胸臆、以情动人的王羽佳相反,张昊辰更注重用层次丰富的音色探索作品中的思想内涵。

  在他首张录音室专辑中,张昊辰从选曲开始便致力构造一套完整的演奏体系。“每首曲子是独立的生命,但和其他乐曲串联在一起,它们就变成一个更大生命体的一部分。演奏者必须同时呈现两者,个体要好,整体叙事角度也要好。”

  唱片以舒曼的《童年情景》开篇。作为钢琴史上最著名的组曲之一,大多数钢琴家习惯用更多的雕琢修饰渲染抒情性,但张昊辰反其道而行,减少踏板和重音,力求用简洁的风格弹出成年人回看童年的感觉。

  成年回看也成为张昊辰为整张唱片构建的叙事核心。接下来的李斯特《第二叙事曲》本是一首高难度作品,张昊辰却尽量压制炫技色彩,弱化戏剧起伏。相似的思路也体现在随后的雅纳切克《1905年10月1日钢琴奏鸣曲》中。低调克制的演奏引听者进入思想和心灵深处,刻画出一个历尽沧桑的人直面灵魂深渊的阴郁与悲凉。勃拉姆斯的《三首间奏曲Op.117》为专辑收尾,基调由沉重冷暗逐渐转向平和光明,仿佛灵魂在经历生死的思考后体悟了生命的规律,收获心灵的超脱。

  如果说王羽佳习惯为老成的作品注入青春的,张昊辰则在27岁时弹出了暮年悟道的情怀。王羽佳的演奏如西方的油画和戏剧,色彩绚烂,情感饱满,激荡人心。张昊辰的演奏则更像中国水墨画和西方哲学的结合体,在恬淡清冷的层峦叠嶂中求索灵魂的终极解答。

  追求整体叙事的选曲原则让张昊辰更适合录音室专辑,而内省哲思的气质也让他更适合德奥系作品。这恰恰与王羽佳完全相反。然而,在张昊辰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中,他却选择了俄罗斯浪漫主义钢琴协奏作品。其中的普罗科菲耶夫《第二钢琴协奏曲》恰好也是王羽佳的拿手曲目。将她在2013年发行的现场录音版本与张昊辰的录音室版本对比聆听,更能体会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演奏风格和诠释思路。

  第一乐章钢琴曲一进入,区别已然明显。王羽佳触键硬朗,雄健如钢铁,如坚冰。张昊辰则柔润如流水,透出淡淡的迷离感。呈示部的第一和第二主题,王羽佳用阳刚明朗的质感建立起一个英雄形象,而张昊辰则透出更多阴霾,仿佛一个陷入心灵困境的凡人。

  区别延续到发展部和再现部的华彩段落。这是古典钢琴史上难度最高的独奏乐段之一,两人却都展现出游刃有余的技术控制力。然而,速度和力度的差异传达出不尽相同的听感。王羽佳的英雄似在飞速奔跑,一往无前,张昊辰的凡人则是在灵魂暗夜中游移不定,试探前行。

  第二乐章,王羽佳的琴音与管弦乐团相互交缠,形成竞速。速度飙升同时却依旧保持着从容不迫的节奏。音符听似纷乱,实际是在宣示一种讽刺口吻,呈现英雄对困难与挑战的蔑视。张昊辰相对王羽佳速度稍慢,也始终保持琴音的清晰可辨。钢琴与乐团与其说是竞争,更像是在配合,鲜明的颗粒感贯穿始终,犹如在搭建几何图形,继续勾勒精神世界焦虑不安的图景。

  从第三乐章开始两个版本的区别愈发明显,几乎是在听两首不同作品。王羽佳版起始,管弦乐团如黑云压城,而钢琴也毫不示弱,以一段高难度的弹奏宣示力量,维持讽刺口吻的同时提升对抗性。钢琴与乐队的较量持续升级,高与低、强与弱的距离拉得更开,营造出更剧烈的戏剧起伏。

  张昊辰的节奏则更趋稳定。在中段小提琴引出的主题段落中,他甚至有意放慢速度,寻求与乐队的交织融合。这些处理表明他无意追求对抗和戏剧起伏,但他的演奏比王羽佳弥散出更多阴霾。王羽佳的英雄在困境中始终勇武,明与暗划分明显,而张昊辰描摹的精神困境愈发陷入泥淖,前路晦暗不明。

  第四乐章,王羽佳的英雄迎来挑战。她在中段摇篮曲风格的段落中弹出了身陷绝境的低徊沉寂,仿佛坠入最深的谷底,但这都是为随后的做铺垫。王羽佳有意将慢乐段弹得更慢更沉,以此反衬快乐段的爆发力。她在强与弱、高与低间的游走如过山车般起伏跌宕,揪人心魄,戏剧张力持续累积,英雄的战斗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。在几次剧烈的能量飙升后,全曲以短促而激烈的音符收尾,为英雄的命运留下开放式的结局。

  相比王羽佳的由明转暗,绝境爆发,张昊辰的第四乐章却是拨云见日,由暗转明。摇篮曲段落透出的是宁静而非绝望,仿佛头脑和心灵归于平和,进入深度思考的空间。钢琴与乐团几乎不再竞争,渐趋交融,戏剧起伏也随之进一步消解。到结尾的能量爆发并不明显,反而更接近首张专辑的悟道之感。心魔逐渐消散,思想融会贯通,心灵即将参透最后的真谛,却随短促的收尾戛然而止。

微站点
查看微站点
个人中心
人工客服
购物车
回顶部